从“兴凯湖畔北国明珠”密山
到“火车拉来的城市”绥芬河
从服务乡村
到服务边民、边贸
十年后
循着“艰苦奋斗、勇于开拓
顾全大局、无私奉献”的
北大荒精神
我们感受相逢的温暖
也见证了邮政服务
持久传递的温暖
……
密山见证变与不变
密山坐落在兴凯湖畔,背靠壮丽的完达山,小城不大,却历史悠久。这里是著名的红色之城,是北大荒精神的发祥地。站前广场的苏军纪念碑和火车站的繁华大道,诉说着城市的变迁,让过去和当下交叠。
在密山市当壁镇邮政支局,采访者对“大个儿”的采访,可谓跨越时光的相逢。
刘春光,当壁镇支局投递员,因为1米94的身高,被镇上的百姓和边防官兵亲切地称为“大个儿”。2015年,《中国邮政报》“边疆邮路行”采访组报道了他用心用情服务军民的故事。如今,采访组再访这位报社的老朋友。
十年前的“大个儿”
十年前的档壁镇,如今已变成了当壁镇。而对比十年前照片中的形象,采访组也不住感慨“大个儿”变黑了,也胖了一点儿。
“日子越过越好,有点儿发福了。”刘春光摸了摸脑袋,笑着回应道。十年前的报道中那个憨厚、质朴的“大个儿”形象跃然眼前。
从骑摩托车投递到开面包车送邮,从来邮局寄包到上门取件,说起十年之变,“大个儿”滔滔不绝。他告诉采访组,这几年,密山邮政在推进县域物流配送体系建设上,得到了市政府的大力扶持,配发给了邮政32辆厢式货车,包裹快递进村更快了。“村民生活更方便,邮政员工的福利待遇也越来越好,投递再也不是个苦差事。”
时光,见证变革,也见证了不变。
眼下,正是军人退伍季。还是2015年报道中提到的那支边防部队,刘春光要上门去收军包。“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十年光阴,虽然当年的战士大部分都退伍了,可如今的官兵对刘春光的熟悉程度,比当年丝毫不差。
采访中,刘春光与当地军民的那份熟稔劲儿,让采访组一次次为之感动。村民对他赞不绝口的背后,是一个个深情以赋的日常——得知包裹里装着药,他第一时间打电话联系投递;收件人行动不便,他大包小包都给送到家;镇上的留守老人,他三天两头过去看望,帮着打扫卫生、干家务,比亲儿子还亲。
“距离上次《中国邮政报》采访我已经整整10年了,这10年变化很大,但是我一门心思为大家服务的想法一直没变,我还是我,我会永远做大家心目中熟悉的‘大个儿’。”面对镜头,刘春光动情地说道。
初心不改,本色如故。在今日密山,“大个儿”的背后,是一个人坚守的故事,也是一群人对“为民”使命的延展——
兴凯湖乡金银库村党群服务中心里,陈桂娟和孙泽影正忙着向村民宣传金融知识。她们两人,一个来自附近的马家岗邮政支局,一个来自邮储银行密山市支行信贷部。近年来,密山邮银协同越来越密切,让村民们享受到方便、快捷的金融服务。密山邮政也通过党建联建的方式,实现了邮银协同新赛道的快速拓展。
金银库村榛林湖采摘园里,蟠桃、黄桃、沙果等水果挂满枝头,在阳光的照耀下,折射出诱人的光芒。负责人张文锡对邮政满是感激:“邮政给我提供了收款码、打包邮寄、直播销售、包裹投递、存款等‘一条龙’服务,让我的日子越来越好、越来越方便。”
从普遍服务到普惠金融再到协同惠农,密山邮政人的服务,正如春雨般润泽广袤的沃土。
绥芬河连接边贸的“最初一公里”
离开密山继续南下,采访组来到绥芬河市。这里与俄罗斯滨海边疆区接壤,是此次黑龙江采访的最后一站。这座小城伴随1903年中东铁路开通而建立,被称为“火车拉来的城市”。
走进阜宁镇朝阳村,这里公交站、健身广场等设施一应俱全。这几年,村里对道路进行了全面升级,让村容村貌焕然一新,村民的幸福感大大提升。
村里的佳顺商店,成为邮政综合便民服务站已三年了。这里不仅烟酒茶糖、日用品一应俱全,还为村民提供寄农货、买化肥、代办车险、联系办理贷款等服务。负责人崔艳艳告诉采访组,邮政在这里设立便民服务站后,给村民带来很大方便,让村民不出村就享受到很便利的生活,就跟城里一样。
作为黑龙江省重要的对俄口岸城市,绥芬河因铁路而建、因口岸而兴。从早期的易货贸易到如今的跨境电商,不断升级的跨境贸易也赋予了当地邮政更多使命——不仅要打通乡村服务的“最后一公里”,更要用心连接跨境贸易的“最初一公里”。
罗斯帝国商城金冠俄货店里,产自俄罗斯的巧克力、饼干、糖果、香肠、果冻、蜂蜜、酒水等产品琳琅满目,前来零购、进货、选品的客户络绎不绝。
“我们主要批发零售俄罗斯、越南、马来西亚等国家的进口商品,邮政为我们提供打包邮寄等服务,让更多的消费者能品尝到原汁原味的进口商品。”金冠俄货店店长刘青翠告诉采访组。
近年来,面对严峻复杂的市场环境和多种困难挑战,绥芬河邮政抓重点、抓项目、抓市场,锚定目标,坚定信心,实现各项业务稳步发展。2024年实现寄递综合业务收入2814.98万元,累计业务量达562.04万件;“邮支付”业务沉淀客户4187户,客户总资产达4.4亿元,比上一年增长4100万元。
绥芬河市分公司副总经理张坤向采访组介绍了代理金融业务深耕商贸客户市场之道,那就是以“邮支付”打通资金流、以“智慧场景”赋能金融产品组合营销、以“融资E”贷款注入金融“活水”,并深度协同寄递和邮务板块优势,为县域商贸客户提供一揽子、嵌入式综合解决方案。
探访绥芬河,采访组看到了这里邮政人忙碌而又平常的一天:绥芬河边防检查站前,投递人员送来当天的报纸;龙江壹号仓里,跨境商品已打包出库,邮政揽投员把通过邮政渠道发出的包裹拉走,寄往全国;罗斯帝国商城中,邮政网点负责人向商家推介相关金融业务,客户通过各渠道选购的进口商品在经过包装后,被整齐地装入邮车……
从密山到绥芬河,从服务乡村振兴到服务边贸,邮政既扎根本土,又面向世界。正如北大荒精神在这片黑土地上绵延不息,邮政服务的温度也持久传递。
再走边疆邮路 重访龙江边城
本报采访组
看到了照进祖国的首缕晨光
感受了边陲小镇的振兴气象
听到了畅谈幸福的纯朴乡音
见证了百年口岸的蓬勃活力
十年巨变 令人感慨
这一切的背后
是邮政人永远为民的热血衷肠
是行业“国家队”改革创新的坚实步履
更是边兴民富的幸福画卷